爱康国宾错失了泰诺时刻
来源:pg电子娱乐平台免费版 发布时间:2025-08-06 05:57:29媒体发布会我参加过不少,掰着手指头算,怎么也得几百场。但能把一场澄清会开成“二次舆情”的,真不多...
媒体发布会我参加过不少,掰着手指头算,怎么也得几百场。但能把一场澄清会开成“二次舆情”的,真不多见。
一位十年老客户被确诊肾癌晚期,公开指控爱康国宾“十年体检漏检”。舆论一出,企业反应也算迅速,开发布会、请第三方鉴定、发声明、甚至直接走法律程序,一套“自证清白”的组合拳打得又快又狠。
可没想到,这场发布会非但没灭火,反而被说态度强硬、缺乏共情;后来发的声明,又被网友扒出是AI写的,结果呢?舆论二次爆发,公关危机直接升级。
这波舆情不只暴露了医疗服务的信任危机,更戳中了一个核心问题,危机公关里,法理讲清楚了,情理怎么处理。
我看了爱康国宾发布会的直播。说实话,这种公开说明会,媒体、公众都能在线围观,本身是一把双刃剑,你讲得好,是透明;讲不好,是放大镜下的翻车现场。
这类会,一旦决定开,就必须做到滴水不漏。尤其直播,每一个停顿、每一句话、每一个技术故障,都会被反复解读。
华北区医疗运营副总就拿出张女士2023年的体检报告,说里面已经提示了“左肾错构瘤可能、右肾钙化灶”,还明确建议“定期复查,必要时专科诊治”,所以不存在漏诊。
这话从医学角度看,有一定道理。但问题是:企业只展示了超声影像,没出示完整的报告原文和告知记录。
你想啊,这是人家的隐私资料,你公开播影像,哪怕打了码,也会让人觉得“越界”。更关键的是,证据链不完整。你说你提醒了,可用户到底有没有收到?有没有签字确认?有没有后续跟进?这些都没说。
第二,直播过程本身出了问题。领导说错话、画面突然中断……这一些细节在平时可能没人计较,但在舆情风口上,每一个小失误都会被当成“心虚”的信号。
最典型的,是有记者提问:“黑猫投诉反馈平台上关于爱康国宾的投诉有上千条,公司是如何正确地处理的?”话音刚落,直播就断了。几分钟后才恢复。
当天下午,我就看到标题党文章冲上了热搜:“被问千条投诉,爱康国宾发布会突然中断”。是不是技术故障?可能是。但公众不管这个,他们只看结果:你回避了。
还有CEO那句:别指望几百块体检什么病都能查出来;医学上,这话没错。基础体检确实有局限;但在这个节骨眼上说这种话,等于在情绪高点上浇了一桶油,理性成立,情感。
一,对抗弱者,面对一位癌症晚期患者,企业姿态太高,缺乏共情;二,理性压倒情感,满屏医学术语,却没人说一句“我们理解您的痛苦”。
三,没有把事情讲清楚,现在回头看,我估计很少有人能一次性说明白爱康都回应了什么;四,细节失控,直播中断、证据不全,每一个都成了“心虚”的佐证。
可问题是,如果公众沟通会有这么多坑,那企业是不是非得开这场会?到底啥状况下该开,啥状况下不该开?开与不开的界限,究竟在哪里?
我在这个行业这么多年,发现一个规律:很多企业开发布会,不是因为“必须说”,而是因为“慌了”。一慌,就想赶紧站出来说两句,好像不说是心虚。但其实,有时不开口,比开口更有力。
当谣言已经满天飞,事实被彻底扭曲,而且这事还涉及公共安全或群体利益,那你必须站出来。
比如食品、医疗这类行业,要是有人说你产品有毒、检查造假,全网都在传,那你不能躲,得赶紧用证据说话,监控、检测报告、第三方鉴定,一股脑儿甩出来,越快越好。
但爱康这件事,一开始根本不是这样。最开始,是个体医疗纠纷,张女士说自己漏检,舆论也没炸,这时,最好的做法是什么?私下沟通。
比如:跟卫健委报备一下,然后跟患者私下协商,把事情稳住。可它没做,放着不管,结果“假体检”这种观点越传越邪乎,逼得它非开发布会不可,这不是应对危机,这是被危机牵着鼻子走。
比如:体检报告确实没写清楚要复查,或者你一边说重视客户,一边把人家告上法庭,这种时候开发布会,就是给人递刀子。
你讲再多道理,公众只记得:你起诉了一个癌症晚期的十年老客户。情感上,你已经输了。
二,内部都没想明白,别上台。爱康就犯了这个错,前脚说“有责必担”,后脚就说“我们完全没问题”,自相矛盾,你在台上讲一套,台下一套,怎么对外统一口径?
什么意思?一开始大家问:爱康到底查没查出来?这是事实问题,可以用报告、影像来回应。可后来变成:
你们这些体检机构是不是只顾赚钱,根本不把人命当回事?这就不是讲证据能解决的了,这是情绪,是信任崩塌。
你这时候还开发布会,搬出一堆医学论文、技术标准,说“体检不等于看病”……这情何以堪。
更聪明的做法是,要么找第三方权威出来说话,请三甲医院的专家来解读报告;要么干脆不开发布会,改成“我们启动第三方审计”,把焦点从“谁有错”转移到“怎么补救”。
如果之前口碑不错,这次又被冤枉的,那你站出来,大家愿意听你解释。可你过去黑历史被爆料很多,你再怎么澄清,都可能会被贴上“不好印象”的 标签。
不开,比开更安全。爱康国宾不但开了,还做了另一件事:直接起诉了那位患者。起诉就算了,你还要在发布会上强调。
你想想,一边是癌症晚期的十年老客户,一边是企业站在台上说“我们已起诉”,这成了一种宣战,是根本没搞清楚公众到底想要什么?
我们总说“公众沟通”,到底什么是公众沟通?智远认为,真正公众沟通,不是几个高管单向输出,是双方能产生一种“价值上的共鸣”, 它是一个双向对称的过程。
你看,关键词是“共建”,既然是“共建”,那就得有来有往,不能你一个人唱独角戏。
你可能经常刷到外交部发言人的短视频,气势很足,但如果你留意过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的国际传播,你会发现他们的做法很不一样。
他们不会干巴巴地说“中国支付多方便”,而是拍一个老外第一次用手机扫码买煎饼,一脸惊讶:“哇,这么快?”这种内容,是体验+共情+互动,最后反而把文化传播出去了。
这说明什么?公众沟通的本质,不是“我说你听”,而是“我让你感受”。它要走的路径是:信息共享 — 情感共鸣 — 行动协同。
但在整个沟通里,澄清事实更像是“前菜”。真正决定信任能不能重建的,是情感连接的强度。尤其在危机时刻,共情,才是修复信任的第一块砖。
法律上,它或许有理——体检确实有局限,合同也签了;但它选择在这样一个时间段起诉一位癌症晚期的十年老客户……
他们不会想“这是依”,只会觉得:“资本太冷血了,病人都这样了还要告。”这一下,企业就站到了公众的对立面,是你在对抗情绪、对抗共情、对抗信任。
通篇都是“本公司无责”“保留追诉权利”“媒体断章取义”,并且最后还要教育下媒体行业说,你这么做,不符合新闻报道的全面性,侵害了爱康集团的合法权益。
要知道,公众不关心你有没有理,媒体断章取义的本质在于追求真相;这整个过程就像病人发烧39度,你还在跟他讲体温计的精度,你讲的都没错,但根本没打在点上。
企业不能只想着“自保”,还得回应公众对公平、安全、透明的期待;否则,就会掉进“塔西佗陷阱”,你说真话,没人信;你说假话,更没人信。
CEO那句话一出口,就把体检变成了一场“商品交易”,公众期待的是健康守护者”,是每年一次的安心检查;你用商家价值衡量体检,一个是买卖,一个是托付,这是一种价值错位。
并且还想拉整个行业垫背,说“私立体检和公立医院服务是一样的”,这话一出,反而激起了更多人对“商业体检是不是都在敷衍了事”的质疑。结果就是:越解释,越失信。
一,事实正确性,该公开数据要透明;二,情感兼容,该共情时,别讲法条;三,社会责任,别总站到什么行业角度,站到行业角度的人,是知道如何算自己的账和公众的期待账。
既然舆论已经到这份上了,爱康国宾还有绝地反击的机会吗?我不知道。但我想到了一个经典案例:强生泰诺事件。
美国芝加哥地区突然传出消息:有人吃了泰诺胶囊后中毒死亡,一连死了七个人。 警察一查,吓人——这些药被人偷偷注入了氰化物。
要知道,泰诺那时候是强生的王牌产品,市场占有率35%,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用。这下全美国都炸了;恐慌蔓延,人们把家里的泰诺全扔了,超市下架,媒体天天追着问。
换做一般企业,可能第一反应是“辟谣”“撇清”“等调查的最终结果”。但强生呢?它做了一件谁都没料到的事:
1. 立刻召回所有泰诺产品。不是部分召回,是全国范围,3100多万瓶,全部撤下货架。这一下,直接损失超过1亿美元;但他们说:只要有一颗药可能出问题,我们就不能让任何人冒这个险。
他们不光发声明,还主动邀请媒体进工厂,全程直播调查过程;高管亲自上电视,面对镜头说:我们不知道是谁干的,但我们大家都知道,消费者的信任比利润重要。
铝箔封口、安全瓶盖、防拆标签……这些现在看起来稀松平常的设计,就是从泰诺事件开始的;他们不仅救了自己,还把整个药品行业的安全标准往上提了一大截。
最后,设立了专项赔偿基金,为受害者家庭提供经济支持和心理援助。结果,短短几个月,泰诺市场占有率不仅回来了,消费者信任度反而比之前更高。
一场足以击垮企业的危机,硬被做成了“品牌信任”的经典逆袭,这个案例,后来被纳入到了哈佛商学院教材。
不是靠律师函,不是靠发布会,不是靠“我们没错”的声明;而是靠四个字:担当、透明、行动、共情。
反过来看爱康国宾,它还来得及吗?它能把事实讲清楚吗?它是否愿意放下姿态,承认自身的不足,并采取实际行动弥补?它能否能够放下法律术语,用更人性化的语言回应公众的关切?
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虎嗅立场。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授权事宜请联系